量子真空零點能與全息宇宙
量子理論預 示,真空中蘊藏著巨大的本底能量,它在絕對零度條件下仍然存在, 稱為零點能(Zero point energy)。
對卡西米爾(Casimir)力(一種由于真空零點電磁漲落產生的作用力)的精確測量,證實了這一物理現象。
許多科學家和發明家為提取零 點能進行了長期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對于真空零點能和撓場(Torsion field, spin field)的深入研究,
將引起科學和技術的巨大變革。所有的自然現象都與真空相關,引力和慣性來自真空零點漲落,
生物的起源和進化應考慮零點能和自旋 場,因為零點場攜帶著有意義的信息。
隨著對自然界和實驗室現象的深入觀察,人們發現渦旋現象存在于自然界的各個層次,從微觀的基本粒 子自旋、超導體中的渦旋點陣,
到宏觀的等離子體加速、電化學點腐蝕、龍卷風、銀河系、類星體、黑洞等都存在渦旋現象,整個宇宙通過渦旋而聯系在一起。
粒子 和物質產生的渦旋是信息的攜帶者,它們幾乎瞬間地通過撓場相互作用著。因而有人把渦旋稱為宇宙的引擎,
它是連接不可見能量和可見物質的橋梁。而且許多異常 物理現象都與渦旋相關。
人們也發現,大量的異常放能和核反應現象不能用現有的四種相互作用加以解釋,需要引入一種新的場,叫做撓場或自旋場。
撓場效應屬于 新的基本相互作用,它有許多獨特的性質,如:高穿透性、記憶和滯后效應、超光速傳遞和全息特性等,
它是物理真空極化的一種表現,具有渦旋拓撲性質。
1973 年郭漢英等人開始研究引力的規范理論,這是把楊政寧—Mills的規范場方法用于彎曲時空的動力學撓場理論。
1974年楊桭寧以積分形式研究了類似的課 題,這種積分形式的理論比微分形式的理論包含更多的內容。
上世紀80年代,前蘇聯出于特殊的考慮,由政府組織進行撓場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已經進行了20余 年。
雖然仍有很大爭議,但許多科學家在不懈的努力中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揭示和闡明了許多用現有理論難以解釋的物理和生物領域的現象。
撓場研究已經深入到 了記憶、思維、意識等領域,并擴展到宇宙的起源、演化過程的研究中。
借助于物理研究成果,哲學家提出了廣義進化理論,認為宇宙是一個自我進化的、全息的、 隱含暗能量的體系。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他的《粒子物理和場論引論>(Particle Physics and Introduction to Field theory)一書中,
第一次提出了真空工程( Engineering the vacuum)的概念,他寫道:“用實驗的方法改變真空的性質,可以稱作真空工程……,
如果能真正改變真空,那么我們將發現許多新的,預料不到的現象。” 真空作為現代物理的核心結構,研究真空是全面理解各種自然力的一把鑰匙。
現代科學認為真空并不意味著一無所有,真空是由正電子和負電 子旋轉波包組成的系統,有些俄羅斯科學家把這種波包被稱為菲頓(Phyton)。
菲頓是相互嵌入的,其自旋是反向的,因此整個系統不僅是電中性的,而且自 旋和磁矩都獲得補償,并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動態量子過程,
這種過程的動態能量可以作為工業能源、未來星際航行能源以及家庭生活等諸多領域的能源。量子真空是 一個非常活躍的空間,
它充滿時隱時現的粒子和在零點線值上漲落的能量場。而與這種現象伴生的能量,被稱為零點能,也就是說,即使在絕對零度,
這種真空活性 仍然保持著。其實,早在1891年,科學家忒斯拉(Nikola Tesla)在一次演講中就提到:幾個世紀之后,
也許我們可以從宇宙中的任意一點提取能量來驅動我們的機械。用今天的科學語言解釋,這種能源就是真空零點 能,或稱空間能、自由能、宇宙能等。
傳統的觀念認為物理真空是一個能量最小的系統,不能從這樣一個系統中取出能量。
但應該看到的是, 物理真空是一個具有強烈波動的動態系統,它可能是一種能源。
許多有獨特見解的科學家很早就開始注意到利用卡西米爾效應作為替代的能源。
休斯公司研究室的 R. Forword在1984年就提出了利用帶電荷薄膜導體內聚現象從真空中提取電能[Phys .Rev. B60, 14,740(1984)]。
近年來,各種科學雜志和新聞媒體紛紛報道關于真空零點能的研究,尤其在精確測量卡西米爾效應之后,
人們更加關注如何向真空索 取能量來解除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惡化、能源枯竭、臭氧層減少等嚴重問題。
真空中存在電磁零點能,并可以認為零點能起源于宇宙邊界條件, 或是由組成物質的帶電粒子的量子漲落運動產生的。
零點能推動粒子運動,粒子運動產生零點能,形成了自生宇宙反饋模式,宇宙的所有物質對真空都是開放的,
零 點能的漲落可以看作是具有隨機狀態的經典電磁輻射模式的集合。宇宙電磁漲落的能譜密度分布為:
其中每個正態模式的平均能量為
也就是真空中的能量是以分立的互不相干的漲落形式存在。
關 于卡西米爾效應的最新實驗結果證明,真空中確實存在零點能。關于零點能的設想來自量子力學的一個著名概念: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該原理指出:不可能同時以較 高的精確度得知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因此,當溫度降到絕對零度時粒子必定仍然在振動;
否則,如果粒子完全停下來,那它的動量和位置就可以同時精確的測 知,而這是違反測不準原理的。
這種粒子在絕對零度時的振動(零點振動)所具有的能量就是零點能。狄拉克(Dirac)從量子場論對真空態進行了生動的描 述,
把真空比喻為起伏不定的能量之海。J. Wheeler估算出真空的能量密度可高達1095 g/cm3。
有人認為零點能來自所 有各種類型的力場,包括電磁場、引力場和核力場,并可以通過幾種方式表現出來。
一種方式是蘭姆位移,即受激原子發出的光的頻率的輕微改變;另一種形式是電 子和光學儀器中可記錄到的一類特殊的不可避免的電平噪聲。
但是影響最大也最為明顯的要算卡西米爾效應。1948年,荷蘭物理學家卡西米爾在理論上計算出兩 塊靠得足夠近的金屬板之間將會有輕微的相互吸引。
原因在于金屬板之間的微小距離只允許真空能量中高頻電磁成分存在,其它那些較大成分則被金屬板擋在外面, 因而內外存在著壓力差,
正是這樣的力使得金屬板相互靠攏。這也被稱為靜態卡西米爾效應。爾后,許多物理學家對其進行了實驗上的驗證。
華盛頓大學 Lamoreaux在他的學生Dev Sen協助下,對卡西米爾效應進行了精確的測量。
該測量結果與卡西米爾對這一特殊板間距及幾何構形所預測的力相差不超過5%。Lamoreaux在他的實 驗中,采用鍍金石英表面作為他的金屬板。
另外一塊板固定在一個靈敏扭擺的端部。如果該板向著另外一塊板移動,則擺就會發生扭轉。一臺激光器可以以0.01 微米的精度測量扭擺的扭轉。
向一組壓電組件施加的一股電流使卡西米爾板移動;而另一電子反饋系統則抵消這一移動,使扭擺保持靜止。
零點能效應就表現為保持 擺的位置所需的電流量的變化。Mohideen等人在加州理工學院作的實驗中,在0.1到0.9μm的范圍內,
用原子力顯微鏡對卡西 米爾力進行的測量結果,與理論值相差不到1%。
《Science》雜志曾載文“The Subtle Pull of Emptiness”(Vol. 275,10 Jan. 1997)稱:這是一個讓所有教科書都要改寫的實驗
上世紀初,Cartan首先明確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一 種由自旋角動量密度而產生的場。
與此同時,俄羅斯科學家Myshkin也獨立地發現由torsion(撓率)導致的長程相互作用場。
到了70年代, Hehl、Kibble等論證了撓場的存在。根據Frenet方程,自然界存在兩類相互作用:
引起軌跡曲率變化的強相互作用和改變軌跡撓率的撓量相互作 用。到目前為止,物理學主要研究強相互作用,而對后者研究較少。
撓量相互作用是由撓場產生的。有兩種撓量:Cartan撓量—取決于四個直線坐標; Ricci撓量--取決于四個直線坐標和六個旋轉坐標。
物體旋轉應用Ricci撓量描述,而不是用Cartan撓量描述。
近年來,通 過對粒子自旋和宏觀物體的旋轉角動量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對撓場理論作了進一步的完善。
這一理論不僅使我們對提取真空能提供了可能的途徑,而且也對量子理論 中違反直覺性質的異常現象有了新的認識,
如與量子牽連相關的非定域的許多現象。目前,國外的撓場(torsion field、spin field、axion field)理論和試驗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
由于撓場具有許多獨特性質,使它在生物、醫療、新能源、通信、地質、材料、天文等方面有著特殊的應用。
自旋與電荷、質量等參數一樣都是物質特別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電荷和質量分別是電場和磁場在物質(包括物理真空)上的表現,
那么自旋可 稱為自旋場在物質上的表現。撓場的理論工作始于Einstein和Cartan的ECT理論:
Einstein的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時空幾何是撓率為零的黎 曼幾何,即聯絡是對稱的;若要考慮物質的自旋,Cartan認為需引入不為零的撓率張量,
Einstein和Cartan進行了這種非對稱聯絡引力理論的 研究工作。七十年代后,Hehl、Kibble等人的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部分的撓場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工作是由俄羅斯科學家完成 的。有些美國科學家認為,他們在撓場研究中大大落后了,
就象1957年,美國人看到前蘇聯衛星上天之后出現的一種技術落后的強烈危機感。
1998年在美國 成立國際空間科學中心(ISSO),其宗旨主要是從事理論和實驗物理的前沿研究,以促進人類對物質和能量基本性質的了解,
實現空間推進技術和能量產生的突 破,并尋求對人類意識的物理過程更深刻的理解。
2000年8月,召開了第一屆ISSO撓場研討會,會上研究了撓場的數學和物理表述,撓場與慣性之間的關 系,撓場的實際應用,
撓場與量子理論之間的聯系等題目。
撓場的存在已被許多實驗事實所證實。與引力場相似,撓場不會被任何自然物質所屏蔽,即撓場在自然物質中傳播不會損失能量。
粒子和物質產生的渦旋是信息的攜帶者,它們幾乎瞬間地相互作用著,撓場與電磁場和引力場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撓場是軸對稱的。
此外:
· 撓場具有全息性質,它使宇宙成為一個整體。
· 撓場的作用能改變物質的自旋狀態。
· 俄羅斯科學家D.V. Dubrovsky認為撓場的傳播速度至少為光速的109倍。
· 撓場產生軸向加速。
· 撓場源被移走以后,在該地點仍保留著空間自旋結構,即撓場有滯后效應。
任何一個自旋的物體都產生撓場。一個永磁體在產生磁場的同時也會產生撓場。人們已經利用各種物質的旋轉來產生撓場,
如電流、等離子體等。俄羅斯科學家已制造出各種各樣的撓場發生器(頻率、場強、撓場方向均可調)。
值 得注意的是,與渦旋有關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都沒有很好的理論解釋。近來,發現超導體中的渦旋點陣具有記憶效應,
這也使人想到撓場理論。在我們所做的電 解實驗結果中,看到了撓場存在的跡象。例如通過輻射自照相法觀察到的高度定向的β粒子束;
有時,斷開電解電源后,仍然能夠看到電極尖端處持續出現的氣泡, 說明該處殘留的撓場仍在起作用;許多實驗室也觀察到停止電解后,
會出現持續的放熱現象,也可以用撓場理論加以解釋。
俄羅斯物理學家薩哈羅夫最早提出引力不是單獨的力,它是由真空電磁漲落引起的一種相互作用力。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后,H. Puthoff和Ning Li相繼在Phys. Rev.雜志上發表多篇有關引力是真空零點漲落力和引力屏蔽效應的文章。
許 多物理現象,有可能用撓場的概念加以解釋,如:(A)超導超流現象中的渦旋點陣與真空零點能產生的相干效應。
(B) “反引力”現象:俄羅斯科學家葉·波德克列特諾夫與意大利科學家喬·莫達內塞聯合發表的“沖量重力發生器”論文,
文中提到的“重力沖量”應是撓場射束,因 為這種射束具有撓場的穿透性、定向準直性和瞬間作用等特點。
(C) 太陽 呼應耀斑:2002年10月31日,美國位于墨西哥薩克拉門托的太陽觀察站記錄到太陽上發生的相距220萬千米的呼應耀斑。
這一異常現象引發了我們對撓場效應的思考,也就是撓場的穿透性、定向性和超光速作用可能引發這種呼應耀斑。
(D)聲致發光與“氣泡核聚變”。
如 果零點能可以提取,無疑將是人類所能夠利用的最佳能源了。它不但廉價無污染,而且,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目前,盡管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不能從真空中提 取能量,但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高級研究所的成員們卻堅信宇宙中有“免費的午餐”,
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向真空中索取能量。該所所長Puthoff甚至指出: “對于這個領域的狂熱分子(比如我們自己),
我們認為21世紀可能是零點能的世紀。”
關于提取零點能的技術問題,伊利諾斯大學電氣工 程教授麥克萊提出這樣一種想法:如果一個空腔的形狀與比薩餅相類似,
那么空腔的兩個寬面的壓力由于Casimir效應的壓力會使它們互相靠攏,但對窄面的 壓力會使它們互相分離。
可以找到這樣的一個不穩定平衡狀態:內向和外向的真空壓力相同。倘若這個盒子有一個蓋子,也就是可以自由移動的一面,
當盒子從平衡 點向內略微有一個擾動,空腔內的真空壓力將減少,蓋子將進一步向內收縮;盒子從平衡點向外有一個微擾時,
結果相反。如果盒蓋上有一個類似于彈簧的裝置,使 得其回復力正好與蓋子運動的方向相反,這樣蓋子就會往復運動,
使得空腔成為一個由Casimir力驅動的微型振蕩器。這種方法在理論上行得通,但要在技術 上真正實現,卻有較大的難度。
Moray B. King也堅持認為零點能是可以提取的,并在這方面做了長期的研究工作。King的依據主要是普里高津的理論。
根據普里高津的理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產 生自組織效應,從混沌走向有序。在一定條件下,由于撓場相干等原因,
可以使隨機背景電磁場產生自組織,從而提取零點能。更多的人,從電化學異常、非平衡磁 場及引力場的角度出發,
探索提取零點能的有效而簡單的途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97年,美國航空航天局主辦了一個名為“突破性推進物理”學術研討 會,
據與會者說,零點能成了這些探討何種“突破”的人的中心話題,美國航空航天局甚至制訂了詳細的研究開發計劃。
2001年1月20至22日,第一屆國際 “場推進”會議在英國召開。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齊聚英國,研究“利用零點能推動宇宙飛船引擎”的可能性,
一旦成功,人類將可在太空中自由來去,而且不需要耗 費任何燃料,飛行數百年之久也沒有問題。
2001年6月23日,在瑞士的Weinfelden召開未來能源和引力研究國際會議,200多位科學家討論了多 種新能源和反引力研究的進展。
美國黑光能源公司R.L. Mills研制的鎳/鈦電解系統,聲稱其熱效率可達850%,曾吸引到2000萬美元的投資。
他用新的氫氧化物和聚合態理論解釋過量熵的出現,遭到以諾貝 爾獎得主P. Anderson等人的反對。
由于學術上的爭執導致商業利益的損失,引起了法律訴訟。Nature雜志曾以“新氫能挑戰懷疑主義(New form of hydrogen power provokes skepticism)”
為標題報道了這件事。由此可見,闡明物理機制,進行科普宣傳,得到廣泛認同,是重要的。國外有許多學術雜志對零點能進行宣傳報 道,
如Journal of New Energy, Infinite Energy Newsletter, Space Energy Journal 等。
1998年6月,《Science》雜志曾載文稱:對“冷核聚變”類型的裝置不懷疑下列事實,多數產生異常能量輸出,有的已投入市場,有的已取得專利。
所有的物理現象都與真空有關,而真空是巨大的能量漲落的海,通過動態卡西米爾效應和撓場相干可以從空間的任何一點提取能量。
關于宇宙具有全息性質,量子糾纏和非定域性,以及物質、能量、時空之間的相互轉換關系的認識,使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深化了。
整 個宇宙是一個自我進化的、全息的、含有隱能量的系統,宇宙每個粒子都相互關聯。粒子由渦旋產生,
具有撓場性質的渦旋幾乎產生瞬間相互作用。可以把宇宙比作 一臺超級計算機,每個物理體系都有自己的計算機系統,
這些物理子系統與宇宙這個超級計算機聯系在一起。信息的傳遞是通過撓場進行的,所以又可稱為撓場計算 機,它具有自適應、自我進化等特性。
一個世紀以來,物理學的進展告訴我們,信息在物理系統和物理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John A. Wheeler認為,物理世界是由信息構成的,物質和能量不過是附屬物而已。
Lee Smolin提出, 最終理論考慮的不是場,不是時空,而應該是物理過程之間的信息交換。
中國古代哲學家在探索自然過程中,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時空觀念。據 《老子·自然》篇記載:“老子曰:……天地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對時間空間特性的認識,是古人自然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哲學家提出了“天 人合一” 的觀點,也就是說整個宇宙是永恒的相互關聯的。
迄今為止,現代宇宙學還遠遠未解決有關宇宙的起源、進化和最終命運的所有問題。被絕大多數宇宙學家所堅持的 宇宙的“標準模型”,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經開始動搖了。它很難解釋許多令人迷惑的天文現象。事實上,宇宙比宇宙學家所認為的要更復雜,更具相干性 和整體性。
在牛頓時代,由于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局限,復雜系統只能比喻成鐘表機構。現在,科學家往往把許多事物比作計算機。
每個體系 都有自己的計算機系統,但它們不是孤立的,它們與宇宙這個超級計算機聯系在一起,宇宙中所有的元素都按統一模式產生、運行。
DNA可用數字化描述,人腦意 識、記憶過程都存在類似于計算機的處理過程,整個宇宙在不斷對它的動態演化過程進行運算。
任何物理體系的能量決定了它從一個量子態到另一個量子態的開關速度。所有物理是真空物理。基于真空的信息發射和接受理論,
使整個宇宙比愛因斯坦相對論所闡述的情況更加緊密相互關聯。
美 國航天局利用一顆衛星---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在過去一年里,經過對太空深處的觀察,證明宇宙正在加速擴展,
也意味著造成這種加速擴展的唯一力量--- “暗能量”的存在。劍橋大學的拉森比教授認為,這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
它將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看法。人們設想各種“暗能量”的形式:擴張宇宙場, “精質能”(Quintessence), 真空能等。
一般認為,宇宙中,同時存在“暗物質”和“暗能量”,但馬克吉爾大學的M. Svac認為,在一個完全透明的宇宙中,
存在看不見的“暗物質”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由于計算機的飛速發展,使科學家們能夠更精確的 模擬復雜現象,
從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從研究自然界最簡單的物質轉為研究自然界中最復雜的體系——宇宙。
十年前MIT的Tomaso Toffoli就已經成功的將高級細胞自動處理機用特殊設計的硬件置入PC機,使得電腦能夠進行快速而詳細的動畫模擬,
并且堅信在原理上,電腦能夠模擬任 何真實的生命,進而可以模擬整個宇宙,在某種意義上,宇宙是一個超級計算系統。
對于宇宙是計算機,有許多反對觀點,其中最主要的兩個 觀點,一是目前計算機還遠未達到能夠完全模擬生物,甚至于最簡單的生物-蚯蚓。
但是如果構想這樣一個計算機,它有無限的存儲記憶能力和充足的時間,就可以 模擬任何物理實體。
另一個是,物理規律是可逆的,而計算機卻不是可逆的。根據運行一個計算所需的最小能量與信息的損失量直接相關原理,
Bennet和 Fredkin同時設計了一個沒有信息丟失的計算方案,基于這種方案設計的計算機是可逆的,并且能夠完成任何一個普通計算機所能做的一切。
可逆計算機雖然 目前還只停留在理論階段,但是這種思想將是革命性的。這兩個問題的成功解決,基本上清除了宇宙是計算機在理論上的障礙。
根據計算機的 先驅者之一Alan Turing的觀點,所有普通計算機在功能上是等效的,那么如果宇宙是計算機的話,它必然能模擬宇宙中的任何事物。
這就意味著計算機最終會具備模擬人類的 意識、思維等的能力。事實上宇宙這個超級計算機不能與現在使用的普通計算機進行簡單類比,
因為宇宙是一個不斷進化的全息的含有隱能量的系統,宇宙有著超強 的計算能力。正如伽利略所說的那樣,大自然這本書是由數學語言寫成的,
整個物理世界都可以用數學語言來描述,宇宙當然也按數學規律運行。
最近 Seth Lloyd對宇宙的計算能力作了詳細描述,認為所有的物理體系都記錄和處理信息,
物理規律決定了物理體系能夠記錄的信息量及完成基本邏輯運算的數量,而宇宙的最 大 邏輯運算數目在于計算愛因斯坦的E=mc2公式所得的總能量。
對于一個物理體系, 不同的終極組成部分或不同的最深層次結構,有不同的終極信息容量和不同的熱力學熵。
在電磁相互作用的物理框架下,宇宙計算速度的物理極限取決于光速c,量 子尺度?和引力常數G。
若宇宙由物質為主導,則可以算出宇宙完成邏輯運算的次數
假定宇宙的物質密度為ρ=10-27kg/m3, t=1010yr, 則宇宙每秒可能完成的邏輯運算數(ops)約為Nc≈10120ops。
為了計算宇宙所記錄的比特數,需要知道它的最大熵,對于以物質為主導的宇宙其最大熵可以由轉換所有物資為輻射而得到。
宇宙的體積V=c3t3, c為光速,t為宇宙的年齡。單位體積的能量為ρc2。單位體積的最大熵為S/V=4ρc2/3T,T為物質的絕對溫度。
在宇宙整體體積內的熵 ),e為在溫度T下,有效的無質量顆粒的種類,ne為每個物種有效自由度的數目。
如果只考慮物質、能量兩種自由度,宇宙所能記錄的比特數為:
如 果對宇宙應用Bekenstein限制和全息原理,就意味著應該把引力自由度也考慮進去,則宇宙所記錄的比特數大約為 ,
式中, =1.616x10-33cm是普朗克長度, =5.391x 10-44s是普朗克時間,恰好等于宇宙完成基本運算的最大數。
而所有人類制造的計算機,在最近兩年中所能完成的最大運算數大約為1031ops,所記錄 的比特數大約為1021bit,
這與宇宙的計算能力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換言之,如果認為宇宙在進行著運算,
這種運算是由中子、質子、電子和光子等這些基 本粒子按具體物理規律進行的,因此它大多是按照自我動態演化進行,
只有一小部分是在進行著傳統的數字運算。
如果對宇宙計算機的結構進 行類似于現有計算機式的剖析,那些具體的物理規律及數學規則就是宇宙這個超級計算機的部分軟件。
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包括地球上的智慧生命——人類,都是這 個超級計算機的元器件,也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具有自適應能力微型小計算機,
這些微型小計算機組成互聯網,相互作用、相互聯系,自我進化,并且與宇宙這個超級 計算機交換信息,
而傳遞信息的紐帶除了電磁場、引力場、強核力場和弱核力場之外還有第五種場——撓場。
撓場起因于物體中基本粒子自旋,旋轉物體、電磁場及 物體幾何外形也能產生相應的撓場。撓場以超光速傳播。
D.Reed認為,它不僅向未來傳播,也向過去傳播。撓場具有高度穿透性,并有記憶和滯后效應。
對于 解釋宇宙中相距遙遠的部分顯示出相同的結構和相同的進化模式,以光速的10億倍(如果俄羅斯人的撓場理論是正確的)
傳播的撓場的存在是必要的。
所 有的物體,從基本粒子到銀河都在真空中產生渦旋,這種渦旋是信息的攜帶者,它們幾乎瞬間地聯系著物理事件,這就是撓場。
I. Sidorov指出,撓場攜帶的信息以波的形式,而不是以幅度的形式來編碼,它與場強無關,即與距離無關,撓場波不隨距離而減弱。
撓場波不僅超光速,而且 具有持久性,由自旋——撓場相互作用要產生撓量幻象,也就是產生撓場的物體移動位置后,該處仍然存在撓場。
這種幻象和記憶效應,可以用于解釋思維記憶,遙 視,腦波同步,自發文化聯系等許多現象。
大腦神經元產生和接受撓場波,就像在EPR試驗中,不僅粒子相互感受到對方的存在,人類也一樣有這種感覺。
斯坦福 研究所H.E. Puthoff 等人所作的“遙視”實驗(“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under conditions of sensory shielding,”
Nature, Vol.252, pp.602, Oct. 18, 1974)結果表明,遙視傳遞的信息精度不受距離和法拉第屏蔽籠的影響。
有人認為撓場是思維、意識和記憶的物質基礎。
每一個基本粒子 都有不同的分離的量子態數目,如果一個粒子從一個量子態轉移到另外一個量子態,它就像在一個計算機中從一個特殊態
(例如“1”)轉向另一個特殊態(例如 “0”)。根據俄羅斯科學家的物理真空模型,物理真空基元——菲頓(Phyton)具有至少兩種準穩態SR 和SL,
它們可以當作計算機的雙穩態元件。菲頓具有普朗克長度數量級的參數:開關時間為10-44s, 尺度為10-33cm。
基于這種元件的計算機設計,將是對現有計算機的重大突破。當然,這需要克服許多科學和工程上的障礙。
物理真空提供了設計撓場計算機 的物質基礎。人們可以對一個物理真空區進行編程。
可能的撓場計算機模式有:靜態體系、動態體系和自適應體系,后兩種體系是現有計算機不可能實現的。
這種以 物理真空為基礎的計算機需要有特殊的人機對話方式,這要考慮撓場的生物效應。
W. Little指出神經網絡與磁性系統有著相似之處。J. Hopfield認為,這種具有對稱關系的網絡等效于自旋玻璃(Spin Glasses)。
這種每個神經元與許多其它神經元相聯系,和在自旋玻璃中每個自旋同時與許多自旋相關的長程作用相類似的相互作用方式,
為探明被稱為小宇 宙的大腦的工作機制提供了可能途徑。
我們可以把自旋玻璃看作經典自旋客體的系綜,這樣,自旋玻璃可看作一種能產生撓場的任意空間自旋 分布的系統。
這種模型可用于分析大腦中意識的作用。意識產生過程中有相應的自旋結構,并產生一定特征的撓場輻射。
類似地,在外來撓場作用下,在大腦中也將 產生與某種意識相對應的自旋結構。
由上所述,我們有可能用物理真空極化態的概念描述思維和意識。
思維或意識所用的 能量(或信息)載體以非時空特性出現,因此,距離不是一種對傳遞產生影響的因素。
“智能宇宙”是思維層次所需的信息源,這種信息源可以通過合適的編碼和程 序進行鏈接。
人腦是一個有幾百萬個同時一道工作的處理器系統,這種大規模并行處理方式可用于模擬電子智慧的產生。
量子意識研究者利用多維空間、量子非局域 性、量子牽連、量子隱形傳態和其他量子概念來探索意識與物理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
人類意識不是一個孤立的實體,意識潛藏在大腦中并且滲透到周圍世界。
歐 文·拉茲洛在他的“微漪之塘”(廣義進化研究叢書,閔家胤主編)一書中寫道,
宇宙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宇宙范圍內存在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非局域關聯。
因此,現 在人們可以直覺到宇宙中進化和存在的所有事物和過程的共同波函數——即“宇宙波函數”。
正如原子結構中的電子和核子通過原子的微觀波函數而相互關聯;有機 體結構中的分子、細胞和器官通過有機體的宏觀波函數而相互關聯一樣,
行星、恒星和天體系統似乎也通過宇宙波函數而相互關聯。這就是指,通過真空的信息與尺 度是無關的;
在宇宙的宏觀尺度上與在微觀和介觀尺度上完全相同。這解釋了當代宇宙學面臨的許多難題。
最近,國際國內媒體廣泛報道,日 本IHM研究所的江本勝通過十幾年的細致觀察和研究發現,水的結晶能反映水所經歷的客觀環境,
能感受語言,文字,人的情感的作用,也就是聲音,文字,意 念,音樂等,都是帶有信息的能量。
受善良,感謝,神圣等詞句的影響, 水結晶成美麗的圖形;在怨恨,痛苦,焦躁等詞句的作用下,水結晶成離散丑陋的形狀,
而且同一意義的不同種語言,形成結構相似的結晶.因此,人們應從不同層次研究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問題;研究中國氣功醫學的科學內涵.
撓 場計算機操作人員的意識具有特征自旋結構,因而有可能通過撓場,無需連接界面,直接與撓場計算機相互作用。
生物可以通過這種特征自旋結構,比聽覺、視覺、 觸覺更微妙和更直接的方式與宇宙交換信息。
為此,我們是否可以用這一模式來解釋為什么許多生物一生下來就有許多功能?
例如,一只螞蟻,生下來就有很強的適 應環境的生存能力,要知道這種能力很難用計算機模擬,
即使是現代復雜的高速計算機,也難以滿足這種要求。
生物的這種天生的生存能力和智力是否由于生物中樞 神經系統從宇宙這個巨大的撓場計算機中取得相關的信息而表現出來?
考古學和歷史學方面的證據證明各種文化之間有相類似的連接通道。
具 有顯著相似性的仿制品由相互間不可能存在任何傳統聯系方式的不同文化制造出來,在廣闊的不同地域和不同歷史時期,
古代人制造出非常類似現代的整套工具和人 工制品。這種自發文化聯系現象,是否可用宇宙計算機互聯網加以解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遺傳學提供的標準解釋是,物種生殖細胞中的 遺傳密碼包含著整個有機體的全部信息,
但是現在的克隆試驗證明,僅僅靠生物的體細胞,就可以復制出一個與母體一樣的生命,這對傳統的遺傳學提出了強有力的 挑戰。
另外,生物的再生現象長期以來一直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例如,人手的一個指頭在第一個關節以上被切斷,
而傷口沒有用外科手術把皮縫上,手指的頂 端便能再生,更奇怪的是重新長出來的手指尖與原來一模一樣,甚至再生出個人特征的指紋。
一條變形蟲被切下的尾部也能再生出頭部;切斷蠑螈的腿,它會長出一 條新腿,且被切除的前肢或后肢的細胞的分化不是從傷口附近的一點開始的,
而是從另一端開始的。看來,再生過程是依靠構建有機體的全套信息來進行的,
而不是 依靠自然選擇賜予的和專用細胞的生物化學傳遞的部分遺傳信息來進行的。自我修復并不一定僅僅依賴于遺傳編碼的生物化學過程。
如果我們假定自我修復利用有機 體形態結構的全套信息編碼的話,生命機體是如何獲得他們的全套形態信息的呢?
宇宙計算機回答了這個問題,因為它存儲了無限的信息與編碼系統。生物的系統確 定其編碼,通過撓場與宇宙計算機相干,
從而提取信息進行生命轉化。精微的生命能量包含不同頻率的撓場波。生物從宇宙計算機存儲系統中獲取數據,
并依據這些 數據信息通過呼吸、進食等方式從宇宙中獲得相應能量。
編碼系統的撓場波與物體之間的雙向轉換過程并不僅僅是一種數學上的抽象,它也與 生物的行為有關。
生物體與真空波之間的相互轉換通過特定的編碼從宇宙計算機中存取信息。這里的編碼與傅立葉變換相似,從時空區域轉換到分光光譜區,
或從分 光光譜區轉換到時空區域,其變換形式保持相同。
現在正進行的科學革命比哥白尼時代和愛因斯坦發起的革命更迅速、更深入、更廣泛,
它的特點就是把在自然界和試驗室發現的異常現象納入一個新的理論框架中,從而建立一種解釋許多異常現象的新模式。
隨著量子非定域性、量子牽連、量子隱形轉態等量子概念和現象的不斷深入研究,具有動態模式和自適應模式的量子計算機將應運而生,
到那時我們對宇宙是一臺超級撓場計算機的理解將邁向新的高度,我們對生命現象和人類大腦的功能的認識也將達到一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