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技術全書
目錄
光盤相關 --音樂CD及其格式(HDCD-XRCD-SACD等)、光盤的保護、清潔及修復、D版辨別和評價
音頻格式 --比特率和采樣率、有損音頻格式音質排名、音樂格式資料、關于APE與FLAC
C D 抓歸 --使用EAC抓軌并生成CUE、EAC的設置詳解(EAC圣經摘錄)、ASPI 驅動簡介和安裝等
C D 刻錄 --兩點注意事項、常用刻錄軟件的使用、DTS CD和DVD AUDIO刻錄
CUE 應用 --CUE文件的生成、APE切割、合并分APE并生成新的CUE、刻錄過程中的CUE錯誤、巧用CUE刻錄多個文件
FOOBAR 應用 --Foobar 的安裝和常用小功能
Ⅰ.光盤相關
一、音樂CD及其格式
(香港的銀圈版CD-普通CD-改良型普通CD-HDCD-DDDD-XRCD-XRCD24-SACD-DVD-Audio-DTS CD)
(名詞解釋:Dither / Jitter)
二、消除對光盤的誤解 / 光盤的保護及修復
對光盤的6個誤解
光盤的氧化、光化和變形
光盤的存放
光盤的清潔和修復
什么樣的光盤容易損傷光驅
三、D版辨別和評價
D版唱片的界定
音樂類型和D版的關系
D版唱片的制作與質量
如何辨識D版
我對D版唱片的個人看法
一,CD-R/CD-RW的來源
1、CD的誕生
CD代表小型鐳射盤,是一個用于所有CD媒體格式的一般術語。現在市場上有的CD格式包括聲頻CD,CD-ROM,CD-ROM XA,照片CD,CD-I和視頻CD等等。在這多樣的CD格式中,最為人們熟悉的一個或許是聲頻CD,它是一個用于存儲聲音信號軌道如音樂和歌的標準CD格式。CD數字聲頻信號(CDDA)是由Sony和Philip在1980年期間作為音樂傳播的一個形式來介紹的。因為聲頻CD的巨大成功,今天這種媒體的用途已經擴大到進行數據儲存,目的是數據存檔和傳遞。和各種傳統數據儲存的媒體如軟盤和錄音帶相比,CD是最適于儲存大數量的數據,它可能是任何形式或組合的計算機文件、聲頻信號數據、照片映像文件,軟件應用程序和視頻數據。CD的優點包括耐用性、便利、和有效的花費。
2 、擴展CD的標準
1989年,日本Taiyo Yuden 公司開發出一種表面包上一薄層金的有機純基CD媒體。這種新媒體不僅提供和銀質壓縮CD同樣的物理特性和容量,而且也具有比商用復制CD較好的反射特性。這種媒體能通過一個可在光盤上寫信息的專門設備進行記錄,并且反過來所寫的光盤能被任何CD-ROM驅動器讀取。記錄信息到媒體上的設備稱為光盤記錄器(CD-記錄器)而媒體稱為一個可記錄光盤CD-R(CD Recordable)。CD-R技術的發明帶來許多好處如:(1)你可用低花費在一個桌面PC上制造你自己的CD-ROM光盤;(2)你可以選擇任何合適的CD格式記錄你的信息;(3)避免與商務培訓相關的昂貴培訓花費和復制設施。因為典型的CD-R媒體有70-100年的壽命,它對數據長期保存是很理想的。對于壽命短得多的磁性媒體,這是一個顯著的提高。CD-R技術是一個突破,它將引進下一個數據貯存技術的革命,因為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對大容量的需要是與日俱增的。
3、CD的標準
ISO9660是個國際上認可的CD媒體邏輯級標準,它定義了CD-ROM上文件和目錄的格式。此標準允許有不同操作系統的不同計算機訪問同樣的數據格式,CD-ROM當前的成功不僅應歸于媒體自身明顯的優勢,而且歸于通過ISO9660之類的標準完成了媒體的全世界認同和彼此協作性。所有計算機平臺將數據作為一個文件系統放在光盤,文件系統被設計成為UNIX、VAX\VMS、MS-DOS和Mac及它們的各種派生系統所公認,ISO9660意味著與不同操作系統兼容,這種兼容性是通過使用所有目標系統共有功能來實現,因此,ISO9660要求以下幾條限制:
1)目錄樹不可超過8級
2)沒有長文件名:一文件名包括它的擴展名必須是少于30個字符.但是,對于在MS-DOS下使用,它有更多限制:文件名最多8個字符,而擴展名最多3個字符
3)在目錄名里沒有擴展名
4)只可是大寫字母
5)不允許一些特殊字符,如%或@.
光盤刻錄軟件將幫助你在正式傳送數據到CD記錄器進行記錄之前創建一ISO9660映像文件,使用很方便,并且有助于去除運行時記錄錯誤.如緩存區欠載運行。
4、擴展ISO9660----Joliet和Romeo文件系統
在ISO9660中有一些限制,如字符設置限制,文件名長度限制和目錄樹深度限制,這些規定阻礙了用戶復制數據到可被不同計算機平臺讀取的CD-ROM。因此,一些操作系統出售商已經以幾種方式擴展ISO9660。
Joliet文件系統是擴展文件系統之一,由Microsoft提出和實現,它以ISO9660(1988)標準為基礎。如果一CD是用Joliet文件系統創建,它只能在window 9x和window NT4.0 或更新版下讀取,但是不能在任何其它平臺上讀取。在Joliet文件系統下,長文件名允許字符數最多為64,長目錄允許數目最多為64.但是,文件名加它的完全路徑總字符數不能超過120。Romeo只定義為window9x長文件,最多128字符。
5、光盤的規格
在光盤上存儲信息前,必須使用某種特定的方法來壓縮數據,為了統一壓縮方式,各廠商制訂了許多標準,讓刻錄出來的光盤可以在不同機器上使用。這些標準是在不同的年代制訂出來的,以各種顏色的封裝來表示,常見規格如下:
1))紅皮書 -- Red Book
它是由Philips和Sony于1980年制定的,是用于存儲音頻聲音軌道的CD-DA光盤標準,此規格僅包含音頻扇區的軌道。由于CD-ROM來源于音頻CD,光盤上儲存的大量信息可根據分鐘、秒、楨測定,其中: 1分=60秒 1秒=75楨 1楨=2048字節(2千字節)模式1用戶數據
注意由于扇區邊界的額外消耗,光盤上文件占用的實際空間通常大于其原大小。光盤的容量是用單倍速(150KB/秒)計算的,一張光盤可以存儲74分鐘音樂或650 MB數據,換算方法為74(分)* 60(秒)* 150(KB)=666000KB=650MB,雙速刻錄音樂CD的時間為74/2=37分鐘,即37分鐘可以刻650MB數據。
2)黃皮書 -- Yellow Book
它是由Philips和Sony于1983年制定的CD-ROM數據光盤標準,此規格僅包含數據扇區,其中分為兩種模式。
Mode 1
在CD-ROM中加入了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錯誤檢查修正)校驗,每個磁區可存儲2048 Byte數據,適合存儲常規資料。
Mode 2
撤除ECC校驗,增加了文件存儲空間,每個磁區可存儲2336 Byte,適合存儲圖形和音樂資料。
在黃皮書中定義一個2352字節的單位稱為塊(Block)
3)綠皮書 -- Green Book
于1986年制定,是CD-I互動光盤的標準。
4)黃皮書+ -- Yellow Book Advanced
于1989年制定,補充了CD-ROM/XA(CD-ROM eXtended Architecture)光盤的標準。增加了Mode 2的規格:
form1:加入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錯誤檢查修正)校驗,每個磁區可存儲2048 Byte,并能作為Mode 1格式。
form 2,撤除ECC校驗,增加了文件存儲空間,每個磁區可存儲2328 Byte,和Mode 2一樣適合存儲圖形和音樂資料。
黃皮書增強版的最大用處是可以交錯地存放數據或音像,避免音像同傳時產生的斷續現象。
5)橙皮書 -- Orange Book
它包含了CD-R可刻錄光盤的標準,CD的物理結構定義為:扇區包含在軌道中,軌道包含在數據區中,且數據區包含在光盤中。
6)白皮書 -- Write Book
它定義了VCD(Video CD,視頻CD)的標準
7)藍皮書 -- Blue Book
此標準定義了額外模式光盤(CD-Extra),規定第一個軌道為CD-DA音樂段,第二個軌道為CD-ROM數據段。
4、金質光盤和銀質光盤間的差異
金質光盤,也稱為CD-R光盤,是在一空白光盤上包上一薄反射性的金質層。
銀質光盤,也稱為商用復制CD,具有一鋁制薄層。
因為不同的鍍層方式,物理外觀,特別是顏色,在這二類CD之間是不同的。
一個空白金質光盤可用作可記錄媒體,你可以使用一個CD記錄器寫數據和音樂信號到金質光盤,而一個銀質光盤不能作為一個可記錄的媒體使用,因為數據已經被壓縮進聚碳酸酯。銀質光盤的壽命大約是25年而金質光盤的壽命是70--100年。這個事實指出它們的不同用途:銀質光盤是適用于數據傳遞和大量商用復制,而金質光盤對于數據存檔來說是理想的。
CD-R、CD-RW光盤按表面涂層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綠盤
由Taiyo Yuden公司研發,原材料為Cyanine(青色素),保存年限為75年,這是最早開發的標準,兼容性最為出色,制造商有Taiyo Yuden、TDK、Ricoh(理光)、Mitsubishi(三菱)。
2)藍盤
由Verbatim公司研發,原材料為Azo(偶氮),在銀質反射層的反光下,你會看見水藍色的盤面,存儲時間為100年,制造商有Verbatim和Mitsubishi。
3)金盤
由Mitsui Toatsu公司研發,原材料為Phthalocyanine(酞菁),抗光性強,存儲時間長達100年,制造商有Mitsui Toatsu、Kodak(柯達)。
4)紫盤(CD-RW)
它采用特殊材料制成,只有類似紫玻璃的一種顏色。CD-RW以相變式技術來生產結晶和非結晶狀態,分別表示0和1,并可以多次寫入,也稱為可復寫光盤。
5、CD-ROM、CD-R、CD-RW的不同之處
雖然CD-ROM、CD-R、CD-RW都是光盤,但它們的實質大不相同。CD-ROM是最常見的,表面是白色的,也叫銀盤。它由光盤加工線大批量生產出來,一生產出來就已經有內容了,刻錄機是無法做出CD-ROM的。
CD-R的表面涂有反射層(綠、藍或金色),剛生產出來時是無內容的,你可以發現在刻錄之后,盤片的顏色會改變,此時資料已經存儲進去了。現在的CD-R/CD-RW無需格式化就可使用,就像軟盤買回來就可以用一樣,非常方便哦!
CD-RW(Compact Disc-Rewritable,可重復刻錄光盤)也有反射層(紫色),并可以多次使用,極限為1千次左右,雖然不能當硬盤,但用于備份也是不錯的。
一、音樂CD及其格式 部分內容引用自 E世代家園 和http://www.zbcdw.com 音樂CD(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 關于音樂CD實在是有太多可以聊的東東了,這個在1982年由索尼(SONY)和飛利浦(PHILIPS)共同制定于紅皮書的儲存媒體既便于攜帶,音質又比錄音磁帶好,流行至今毫無頹勢。關于它的規格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如為什么一張標準長度的音樂CD是74分鐘呢?傳說這是因為設計者想要把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存進一張音樂CD中,于是開始估計音樂CD的直徑。另一種說法是著名指揮家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的要求,因為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總長度大概在68分鐘左右,而一般的版本大概在65~74分鐘。還有一種說法是索尼當時的總裁大賀典雄所決定的。 據說,卡拉揚在世時跟大賀的交情不淺,而大賀本身就是聲樂家,所以他們之間算亦師亦友的感情,因此當年飛利浦找到索尼制定音樂CD規格時,大賀就一口咬定一張音樂CD一定要能裝得下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這還因為古典音樂單首曲目的長度比這個長的也寥寥無幾了!為了能在欣賞時不影響興致,所以大賀對此非常堅持,而日后大賀用音樂CD錄制卡拉揚預演的曲目,并讓卡拉揚聽,卡拉揚也非常贊賞這個劃時代的數字媒體,甚至后來在說明會之類的活動時,卡拉揚也幫音樂CD說了不少好話。 音樂CD是以螺旋狀由內到外儲存信息的,在一張標準74分鐘的音樂CD中,從里繞到外總共有22188圈,把它全部伸展開來長達5.7km。音樂CD的讀取方式是等線速度(CLV),每秒有1.2m長的信息經過激光頭,激光在真空中波長為780nm,以檢測音樂CD表面的凹凸變化來判斷信號。表面的凹凸刻痕寬0.5μm,深度為0.11μm(約為780nm激光在音樂CD塑料材料內波長的1/4),長度為0.8~3.1μm。音樂CD是以由凹變凸和由凸變凹定義為1,平坦的部分為0,所以改變刻痕的長度可以改變信息內容。而讀取頭就是靠著由凹變凸和由凸變凹時的光反射作用來判斷信號的。 音樂CD的規格為什么是44.1KHz呢?關于44.1KHz這個數字的選取有兩層意思。首先我們知道人耳的聆聽范圍是20Hz到20KHz,根據奈奎斯特定律(Nyquist Functions),理論上我們只要用40KHz以上的采樣率就可以完整記錄20KHz以下的信號。那么為什么要用44.1KHz這個數字呢? 其實這涉及到的環節非常復雜,我們必須從音樂CD的信號儲存格式說起。首先要引入的名詞是BLOCK(區塊),音樂CD每秒鐘的信息被分成7350個區塊。每個區塊內有588Bit信息。可是這588Bit無法全部用來儲存有意義的信息,因為過度密集的凹凸變化會增加硬件設計的難度,且音樂CD是以由凹變凸和由凸變凹定義為1,1是無法重復出現的,因此每14個Bit中只有8個Bit是有意義的,這就是EFM(Eight to Fourteen Modulation,8-14調制編碼)原理。除去14Bit中6Bit無意義的信息,每個區塊剩下336Bit(588×8/14),再除去72Bit的同步(SYNC)與合并(MERGE)信息,還剩下264Bit,換算過來等于33bytes(264/8)。在這33個數據byte中,只有24bytes的音樂信號具有實際意義。這樣,每個區塊就有192Bit(24×8),由于音樂CD以16Bit記錄信息大小,因此每個區塊有6個立體聲采樣點信息(192/2 /16)。記得前面說過每秒鐘有7350個區塊嗎?由此可以得知每秒鐘有6×7350=44100個立體聲采樣點。 音樂CD的每個區塊中還有1個sub-code byte。在光盤lead-in(導入)區域內的sub-code記錄了這張音樂CD有幾個軌道,總長度多少;在音軌部分的sub-code則記錄了從這軌開頭已經經過了多少時間,從第一軌開頭又經歷了多少時間,音軌是二聲道還是四聲道(不過從來沒聽說過四聲道的音樂CD),是否允許復制,以及該音軌是否經過Pre-emphasis(預加重,內容請參看上期相關文章)處理與糾錯。另外sub-code也可以用來記錄該音樂CD的UPC(Universal Product Code,通用產品編碼)與該音軌的ISRC(International Standard Recording Code,國際標準錄音編碼)。ISRC由IFPI(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國際唱片業協會)統一發放,前兩位英文代表國名,接下來三位英文為發行者,最后五位是數字。 我們常在古典音樂CD上看到DDD、ADD、AAD字樣,這代表了什么意思呢?這三個英文字母其實是Digital(數字)或Analog(模擬)的縮寫,第一個英文字母表示錄音時的母帶為數字或是模擬格式,第二的英文字母代表混音及剪輯時母帶使用數字或是模擬格式,最后一個英文字母代表最終的Master母帶是用數字還是模擬格式儲存。由于音樂CD的母帶一定是數字化的,因此最后一個英文字母都是D。 香港的銀圈版CD: 銀圈版與普通版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光碟的內圈制作不同,銀圈版CD的內圈(有些CD連同盤身)都是銀色,而普通CD的內圈則是由透明塑膠材料制成,因而又叫做“膠圈版”。另外;香港大部分歌手在1991年之前所推出的大碟在第一版印制上幾乎都發行過銀圈版CD,之后才是普通CD、再版CD,所以又稱之為“首批銀圈版”,生產數量不多、升值速度極快。因為1992年之后就沒有繼續生產過銀圈版CD! 普通CD: 普通CD唱片的采樣頻率為44.1kHz,16比特量化。可以達到20-20kHz的頻響和90DB的動態范圍以及不低于90DB的信噪比。普通激光唱片的頻率響應非常平坦,底噪聲很小,動態范圍相當大。在模擬錄音的時代,動態范圍達到80DB已屬不易,但數字錄音可以輕輕松松地做到90DB。既然普通CD唱片的技術指標不錯,為什么后來又推出了很多種格式的CD唱片呢?這主要的因為普通CD唱片的采樣頻率過低,量化的比特數也不夠高。因此在聆聽老一代的CD唱片時,總會有聲音粗糙,缺少細節的甜美的歌唱性等問題。在重播的音場深度、寬度等方面也比較窄、比較緊,整體的空氣感和臨場感不太好。 改良型普通CD: 1994年,美國泰拉克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0比特錄制的CD唱片。在母帶的錄制、編輯過程中,動態范圍達到了112DB。然后轉換成16比特進行數字壓片。 1995年,美國泰拉克TELARC唱片公司推出了雙聲道環繞聲錄音方式的CD唱片。這在錄音史上具有階段性的意義。因為通過雙聲道環繞聲方式,在普通的立體聲音響系統中,你可以聽到更深、更寬的音場,能夠體會到一定程度的包圍感了。 其實泰拉克唱片公司早在1986年就推出了采用雙聲道環繞聲技術錄制、出版了CD唱片。只不過那時的雙聲道環繞聲錄音技術還處于實驗階段。唱片投放市場后,效果良好。在經過了十年的改進與完善之后,正式推出了雙聲環繞聲系列CD唱片。 1996年,飛利浦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4比特錄制和模擬母帶24比特重新制作的系列CD唱片,并且采取限量發行的方式。這批唱片的采樣頻率仍是44.1kHz,24比特量化。主觀聽感的改進很大。音色甜美、細致,具有豐富的細節。歌唱性不錯,可聽性很強。 以上的CD、20比特CD、雙聲道環繞聲CD、24比特CD都屬于普通CD的范疇。HDCD雖然采用了專用的編解碼技術,但最終還是落在了普通CD的技術范疇之中。在播放中,均與普通CD機良好地兼容。 從以上的CD技術發展來看,不論是提高錄音時的采樣頻率還是提高量化的比特數,都能夠獲得比較豐富的信息。最后落實到16比特普通CD唱片上,在重播的音質、動態、歌唱性等方面都會有一些改進。 HDCD: 1992年,在普通CD的基礎上,研制開發了HDCD。HDCD的含意為高精度CD唱片。同年,美國RR唱片公司推出了編號為RR-S3CD的HDCD樣片。 HDCD的主要技術原理是:采用18比特進行錄音。在錄制的過程中,16比特為普通全頻帶數碼錄音:另外2比特經過高通濾波器等設備專門用于記錄包含有大量相位信息的高頻與超高頻。然后在編輯、制作母盤時,將全頻帶部分壓縮成為14比特,將相位專用的2比特單獨記錄。然后壓制成HDCD唱片。 HDCD唱片在普通CD機上重放時,只能讀出14比特的全頻帶音頻信號。這時的動態范圍僅能達到78DB。在具有HDCD解碼功能的CD機上,可以讀出并復合2比特的相位、高頻信號,增加了播放時的透明度與細致度,音場的寬度同時也會有所改善。 HDCD由于采用比特預留的預加重方式制作,雖然與普通CD機有不錯的兼容性,但不論在何種解碼的工作方式下,都壓縮了動態。對于動態不大的錄音來說,清晰度提高了;但對于大動態的錄音來說,會有一定的損失。再加上HDCD的播放機是九十年代后期才開始大量上市的;世界上各主要唱片公司對HDCD的支持態度也不夠大,采用HDCD方式的唱片軟件不夠豐富。 HDCD唱片與播放機真正的普及年代是2000年。在此期間已有多種格式的CD唱片問世,還正式推出了SACD和DVD Audio兩種格式的CD唱片。因此,HDCD唱片的普及具有一種生不逢時的感覺。 DDDD: 1993年,德國DG唱片公司推出了4D錄音格式。CD唱片原來最多只具有3個D,這就是數字錄音、數碼母帶和數字壓片(DDD)。在這其中還有另外三種方式:這就是模擬錄音、模擬母帶制作、數碼壓片的AAD方式;模擬錄音、數碼制作母帶、數字壓片的ADD方式和數字錄音、模擬編輯制作母帶、數字壓片的DAD方式。4D錄音是在數字錄音機的前端,增加了話筒用的模擬、數字轉換器和數字調音臺。同時采用21比特量化。使原始的動態記錄范圍達到了118DB。聲音的細致、甜美程度有了不小的改善。然后以21比特的方式進行母帶編輯制作,最后轉換成16比特進行數字壓片。4D唱片明顯的播放效果,重播的整體音色厚道了,細致度提高了。 XRCD: XRCD也是為音響發燒友津津樂道的另一種可以出得好音質的CD唱片。 XRCD和HDCD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重播XRCD版本的CD唱片不需要特殊的CD唱機和解碼器,目前的CD重播設備均能重放XRCD版本的CD唱片。而且,那CD完美的16bit音頻的音響效果都能夠以最高的境界表現出來,因此受到發燒的極度歡迎。 但有人稱XRCD為“后CD時代”的“末代皇帝”,主要是由于價格高昂,而且音質更好的DVD Audio和SACD已經出現,所以難以普及。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XRCD全稱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就是“擴展解析度CD”,是由日本JVC公司開發研制出來的獨家技術。 使用JVC自身開發的K2數碼界面系統,包括了Mastering設備、壓片制造工序、硬件與理論等多方面成果,技術的主要重點是:加強母帶錄音處理及CD唱片的制作,其目的是讓聆聽者聽到更高保真度和更好音質表現的錄音效果。而且XRCD的錄音處理技術均在目前的CD標準范圍之內。但這就使得其在加工成本上有一個很大的提高,所以不論是JVC自己品牌出的XRCD,還是其他少數公司的重新刻錄XRCD發燒碟,價格都很昂貴,普通發燒友無法張張都買,只能擇其精品下手。事實上,也正是由于昂貴的因素,大多數唱片公司都難以支持XRCD,所以在市面上看到的XRCD品種實在寥寥無幾。 XRCD24:--------(有改動) 據JVC的資料顯示,XRCD24的音色極像黑膠碟,但卻沒有黑膠碟的缺點,如:雜音等。它的音質通透,音樂感、動態、高低頻的延伸均勝過黑膠碟!因此,XRCD24又以“超級模擬音響”(Super Analog Sound)自居。 開創XRCD的兩位JVC工程師的姓氏,都是以K字母行頭。因此,亦被稱為K2雙雄。他們先創了K2 XRCD,后來又將XRCD雙重處理,成為XRCD2。經過三年嘔心瀝血的研究后,推出了K2 24bit母帶處理技術,轟動全球! 據JVC透露,XRCD24以先進的科技,將24bit的數碼訊源灌入16bit內,令16-bit的PCM音響變為真正的24bit的音效。雖然許多專家都認為不可能,但JVC卻以科學的方法證明了這個事實。XRCD24的最大的優點是,它可以在任何CD機上播放;不像SACD光碟,必需得在SACD機上才能夠播放。 母帶的處理,是XRCD24的精華所在及科技突破!一般激光唱機,如:CD機、SACD機及DVD機等,都是以石英(Crystal)為激光的發射提供數碼時基,在制作光碟時,亦是如此。石英的優點是便宜,缺點是不穩定。它會產生數碼抖擺,引起失真,劣化音質。JVC進一步指出,由于石英的抖擺與不穩定,若以它控制激光束射向月球的一個目標,其誤差可以達到十萬哩!若改用“銣”(Rubidium)的話,則保證準確命中目標!因此,衛星發射、洲際飛彈等,都一定采用“銣”;而XRCD24在制模的過程中,亦同樣采用了“銣”。據JVC表示,其結果是音效得到了驚人的改善!因此,JVC驕傲地宣稱,XRCD24比任何制式更準確了十萬倍! SACD: SACD是由飛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的第二代高密度光碟。SACD的采樣頻率是2.8224MHz,是普通CD采樣頻率的整整64倍,SACD采用的是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數字音頻技術,從頭到尾都是1Bit形態,不需任何轉換,它的重放還原質量是其它任何數字或模擬音頻無法比擬的。 SACD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純粹的SACD。除了使用專用的播放器材之外,和任何一種播放器材都不兼容。SACD還有一種復合盤的制作方式,屬于典型的單面雙層式結構。一層保留了傳統的"紅皮書音頻"即 16bit / 44.1kHz CD 標準,因此碟片可以仍舊可在標的CD播放器上播放;另一層是高密度層,碟片可以在SACD播放器上播放,能提供2聲道(立體聲)和多聲道(6聲道或環繞聲),具有極高的音頻質量,頻率響應從DC到100KHz ,而動態范圍大于120dB。高密度層也可用來儲存文本、圖片和視頻信息在播放時重現多媒體的形式。 復合盤的SACD與普通CD機良好地兼容。SACD的記錄格式有兩種:一種是雙聲道格式,另一種是多聲道(6聲道)格式。 SACD的音樂播放效果非常理想:就連復合后的普通CD,其播放效果也相當好。目前DVD-Audio和SACD唱片的價格很高,專用的播放器材也很貴;對高格式CD的普及產生了較大的阻力。 DVD-Audio : DVD-Audio是以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字多用途光盤)作為儲存介質的新音樂媒體,于1999年3月出臺。采樣方式為LPCM(Linear Pulse Code Modulation,線性脈沖編碼調制),可選擇采用MLP(Meridian Lossless Packing,無損壓縮音頻)技術減少龐大的信息容量。 DVD-Audio的采樣率有44.1KHz、48KHz、88.2KHz、96KHz、176.4KHz和192KHz等,可以16Bit、20Bit、24Bit精度量化,使用立體聲錄制時最大信息流量可達192KHz、24Bit,當采用5.1聲道錄制時最大采樣率可達96KHz。DVD-Audio如此高的采樣率最大的好處在于不需要繁復的超采樣運算就可以得到正確的音樂信號波形,另一個好處是減少Jitter對音質的影響。DVD-Audio碟片目前的價位大概也在數百元左右。 DTS CD : DTS CD的信息格式與一般CD相同,都是16Bit、44.1KHz,可是記錄的信息內容不是PCM采樣信號,而是經過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編碼后的5.1聲道信號。DTS CD欣賞時必須將CD轉盤的數字輸出接至支持DTS的解碼器才能獲得5.1聲道模擬信號。由于DTS CD格式與普通CD相同,因此與HDCD、XRCD一樣都可以用普通的方法復制。 |
兩個名詞解釋 :
Dither:是數字音樂處理上非常神奇的技巧,目的是通過用少數的Bit達到與較多Bit同樣的聽覺效果,方法是在最后一個Bit(LSB)上動“手腳”。例如用16Bit記錄聽起來好似20Bit的信息,聽到原先16Bit無法記錄的微小信息。舉例來說,現在我有個20Bit的采樣信息,現在想將其存為16Bit的信息格式,最簡單的轉換方式就是直接把后面4個Bit去掉,但是這樣就失去用20Bit錄音/混音的意義。比較技巧性的方法是在第17~20Bit中加入一些噪音,這段噪音就叫做Dither。這些噪音加入后,可能會進位而改變第16個Bit的信息,然后我們再把最后4個Bit刪掉,這個過程我們稱為redithering,用意是讓后面4個Bit的數據線性地反映在第16個Bit上。由于人耳具有輕易將噪音與樂音分離的能力,所以雖然我們加入了噪音,實際上我們卻聽到了更多音樂的細節。
我們通過一個比喻來讓大家了解Dither:我們通過手指間的細縫只能看到眼前部分的圖像,但是如果前后揮動手掌,就可以通過不同時刻看到的整個圖像的各個部份,從而在大腦中建構出完整的圖形信息,這就是大腦神奇的地方。Dither與此類似,但不是簡單的理論就可以說得清楚的。在眾多的Dither技術中,索尼(SONY)公司的SBM(Super Bit Mapping,超級數碼映像)、LIVE STUDIO RECORDINGS的ULTRA MATRIX PROCESSING(超級矩陣處理)都是專攻20Bit轉16Bit的技術。Dither的數字音訊處理用途非常廣泛,凡是兩個波形的相加、振幅的縮放、Normalize都會用到。現在的錄音室已經發展到24Bit錄音,在這個音樂CD還是主流儲存媒體的時代,Dither還是非常重要的技術。順便提一下,在影像處理領域,將24Bit的全彩圖像以16Bit的高彩畫面顯示也會用到Dither的技術。
Jitter:一般翻譯作時基誤差,是數字音訊播放音質劣化的原因之一。Jitter會造成聲音的改變,成因并非振幅信息本身的錯誤,而是時間部分出錯。在前文數字化的過程中我們知道一個采樣點包括振幅和時間這兩項信息,而Jitter造成振幅沒有在準確的時間呈現出來就使得波形扭曲。在普通的CD唱機中,由于讀取機構是由信息流量來判斷轉速是否合適,而電路的工作時基又是以讀出的一連串數字信號的多少來決定,因此當轉速不穩定時,每秒讀出的信息數量就有誤差,而電路工作時基就受到影響,由電路工作時間所決定的各個采樣點的出現時間與實際的時間就產生誤差,這就是Jitter的成因之一。還有很多影響工作時脈的因素可能造成Jitter,例如音樂CD的重量與厚度是否均勻影響轉動穩定性、反射面的材質、石英震蕩的品質、CD轉盤到DAC解碼器之間的連接線都會造成Jitter。避免Jitter發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re-clock,將接收的數字信號先存到緩沖存儲器中,在精確的時鐘工作下重新送出這些數字信號,并且讓后續的數字電路以這個時鐘為工作基準。有些Hi-End器材使用不同于普通S/PDIF的單線數字傳輸接口,加入了包含時鐘信號的接線。而S/PDIF將工作時基信息藏在信息的變化中,因此信息流量會影響工作時脈。
為了讓讀者對Jitter有更深刻的認識,在此提出一個相關實驗:準備一張音樂CD,通過這張母盤再復制一張音樂CD,然后用抓音軌軟件檢查確保這兩張音樂CD的信息內容相同。可是,放入CD唱機中聆聽時卻發現兩張CD的音質還是有很大差異。開始筆者猜測是因為CD唱機的讀取機制不如計算機光驅精確,嘗試用Digital Audio Labs公司出品的專業聲卡CardDeluxe錄制從CD唱機數字輸出(SPDIF Out)的數字錄音信號,再經過多次對比,我們發現數字錄音的結果與直接抓音軌的信息內容相同,也就是說CD唱機讀取信息內容并沒有問題,而影響音質的主要原因就是Jitter——單位時間信息流量不穩定的變動造成Jitter,但這些信息內容本身并沒有出錯,因此不能單從數字錄音的信息發現錯誤。
二、消除對光盤的誤解 / 光盤的保護及修復
誤解1:只要保養得當,光盤壽命可達數百年。
光盤的壽命取決于三個因素:
1、光盤自身的物理化學特性光盤由聚合塑料(聚碳酸酯)層、鋁膜層和保護涂層三部分組成。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會加速塑料老化,鋁膜與空氣接觸會被慢慢氧化。另外,光盤的數據是只讀的,不可改寫,損壞后無法修復或標識,只能廢棄,與磁盤有很大不同。
2、日常保養。光盤在多媒體應用中使用率很高,使用不當和保養方法不正確會縮短光盤的壽命。光盤盒、CD清掃刷、光盤清洗機以及光驅清洗盤,為我們使用和保養光盤帶來了很大方便。
3、計算機技術的更新換代在計算機產業迅猛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一項技術成熟之日,也就是其衰落臨近之時。光盤也不例外,前幾年最火爆的軟件哪一個沒有升級的最新版本?百八十個合一的光盤中的游戲仍在玩兒的又有幾個!更讓人寒心的是,光驅越轉越快,“眼力”越來越差,許多原先能讀出的盤現在也認不得了,竟然逼得大家找到了“先放進好盤等穩定后再換成壞盤”的“訣竅”。因此,光盤的壽命可達數百年只是一廂情愿。一張光盤的實際使用壽命能到10年,就算是“壽星”了。
誤解2:光盤在光驅中使用的時間越長,越容易損壞光盤
在使用時高速旋轉,光驅內的光頭發出激光束照射在光盤上,通過反射光束的強度變化將數據檢出。在這一過程中,光頭不與光盤直接接觸,并不會損傷光盤。倒是污垢過多和變形過大的光盤會使激光束聚焦不良,影響光頭的定位精度,嚴重時還會造成光頭的機械損傷。
誤解3:只要保護好塑料面,就能保證光盤正常使用
標準的CD-ROM盤片直徑為120毫米,中心裝卡孔為15毫米,厚度為1.2毫米,重量約為14~18克。(也有盤片直徑小于120毫米的光盤,但厚度還是一樣。)
CD-ROM盤片的徑向截面共有三層:
(1)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做的透明襯底;
(2)鋁反射/數據記錄層;
(3)印刷漆保護層。
激光束必須從塑料面的襯底入射才能到達凹坑,然后反射讀出數據。塑料面上的劃傷、指印和灰塵會影響數據的讀取。但數據實際上是存儲在鋁膜上的。保護涂層非常薄,一次輕微的摩擦都可能破壞它,并對鋁膜造成致命的傷害,而塑料面的劃傷通常可以通過誤碼糾正來補償。嚴格說來,鋁膜層和保護涂層比塑料層更重要,更需要精心地保護。
順便提一句,絕對不要在保護涂層上貼標簽。方便是暫時的,當標簽失去粘性翹起時,鋁膜會被粘起,光盤上心愛的數據也同時被帶走了;
另外保護膜粘上光盤后,它與光盤之間其實還是有一定的縫隙的,空氣的水份容易鉆進去,但卻不容易蒸發出來(特別是在春天),長時間下來,反而導致光盤發霉,或引來微生物啃咬光盤的保護層。所以,我建議大家盡量不使用保護膜,還是在使用光盤時小心一些為好。如果非要用的話,請把貼了保護膜的光盤放在較干燥的環境處存放。
誤解4:光盤外緣是最重要的區域,許多重要信息存放在那里
光盤的數據存儲方式與軟磁盤不同。軟盤最重要的是其外緣的0、1磁道,光盤的數據卻是從內往外沿螺旋形順序記錄的。有經驗的朋友可能知道,光盤靠近外緣的劃痕大概只能使幾幅圖像無法正常顯示,而在內緣數據起始處文件表上的劃痕會“槍斃”掉整張盤。
誤解5:光盤上有些灰塵、污垢不要緊,只要不影響讀盤,就可以繼續使用
發現光盤上有灰塵、污垢時,應及時用干凈的絨布、絲綢或麂皮擦試。否則,這些灰塵和污垢會沾染并附著在光頭上,影響數據讀取。擦試時必須注意兩點:一是動作要輕,避免給光盤帶來新的劃痕,對那些頑固的污垢要進行清洗;二是要沿徑向從內向外擦試,這樣就可以使擦試對光盤造成的損傷減至最輕。
誤解6:可以用紙、酒精將光盤上的頑固污垢擦掉
紙對于光盤來說太硬了,用它擦光盤產生的劃痕比頑固的污垢更難以被清除。酒精等有機溶劑會與聚合塑料發生反應,使塑料層表面變模糊,造成激光束無法聚焦,甚至有可能滲入塑料層里面,使鋁膜暴露在空氣中,發生鋁膜腐蝕,徹底破壞光盤的數據。清除頑固污垢的正確方法是:用醫用脫脂棉蘸少量清水(最好是蒸餾水),沿徑向反復擦拭臟污處,同樣不要用力過大,油漬可以用藥棉蘸少量中性清潔劑,擦試方法同上,再用干藥棉將盤面擦干,最后放在陰涼處晾干即可。注意清洗后不要留下水珠,不然晾干后盤面上會出現花紋,也不要在陽光下曝曬,防止盤片受熱變形。
為什么我的光盤既沒劃花,也沒穿孔,就無緣無故地讀不出來了?
這是光盤被氧化、光化或變形所導致的結果,
氧化的原因是:水份從光盤外側面及內圈的夾層侵入,導致記錄層被氧化。由于大家拿光盤時都是一個指穿過中心圓孔,其余手指拿光盤外側,如果手有汗的話,汗漬很容易就留在夾層處,久而久之,就氧化了。被氧化的光盤,用肉眼從表面看,是看不出有任何損傷現象的。要避免這種人為的氧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每拿完一次光盤后,記得最好用干布把那些地方擦干凈。還有一個原因可以氧化光盤,如果空氣水分太多,也會從夾層侵入氧化光盤,要避免這樣,只有用透明油漆或綠色油性記號筆,把外側面及內圈的夾層統統涂上一層保護膜,等干后即可.如果你沒有條件這樣做,只好定期用干布擦那些夾層了 。
光化的原因是:這是針對對于CD-R刻錄盤的綠盤而言,因為市面上大多數都是綠盤(水藍盤、白金盤其實也屬于綠盤行列),而綠盤對強光是很敏感的,強光能使綠盤的記錄層起化學變化,從而導致“光化”,所以盡量避免陽光或大瓦數的燈泡長時間照射CD-R綠盤。
變形:所謂變形,主要指兩個方面:(1)光盤不圓了。(2)光盤不平了。 對于前者,發生幾率很少,在這里不講先;對于后者,我要著重講一下: 大家都用過一些質量比較差的CD盒吧,是不是光盤很放進去或很難拿出來,就是盒子把光盤“咬”得很緊,使你不得不用力把光盤從盒子取出來? 問題就在這里,當你用力時無形地就把光盤彎了一個弧度,久而久之,光盤不變形才怪呢。所以,請不要使用把光盤“咬”得很緊個CD盒!(另外,這種CD盒也很容易導致光盤中心孔發生破裂,如果光盤中心孔有了裂痕,絕對不要放到光驅里讀,因為高速旋轉的“向心力”很大,很容易導致光盤“爆炸”。)
光盤的存放
碟片(包括刻錄碟、音樂碟)實際壽命要比廠商所宣稱的少非常多,加上不正確的保存方法有些人刻錄碟保存幾年數據已經丟失。例如你把一般的刻錄碟放在陽光下曬幾個小時品質就會下降直到報廢。如果碟片的信息層被氧化了,那部分信息更是連轎錯的機會都沒有報廢,所以要制造好的保存環境以較好的延長其壽命。
碟片比較廉價的放置物品是用圓形的光盤筒,或光盤包。碟片最好豎著放置,橫放在CD盒內受力面積小容易變形也不好找,如果重疊著橫放在其它包裝內也容易壓變形。
防潮箱一般分用電子式、放干燥劑式,前者昂貴,后者可去超市買個朔料防潮箱,單個獨立的那種,干燥劑最好用可重復使用、知道吸水程度的矽沙(又叫水玻璃),一些賣攝影設備、化工用品的店能買到。干時是藍色,吸水變粉紅色,此時可用鍋里炒干;微波爐烤干;太陽曬干等方法使其回復藍色。不用太多,取一點用布一類透氣的包起來,放入防潮箱即可。
如何修復光盤--------------------------------
光盤損傷,能夠修復的,大概就是以下幾個方面吧:
1、光盤“光”的那一面(透明聚碳酸酯)劃傷修復:
(1)使用牙膏,使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牙膏都能去劃痕,大多數牙膏有很大的磨損特性,反而把光盤越磨越花。所以,請建議使用對牙齒磨損比較小的牙膏來擦光盤。推薦“《高露潔》” “《兩面針》” “《佳潔士》”等品牌。具體方法是:把光盤光面朝上(廢話)放在干毛巾上,目的是為了不讓它滑動。然后用純度比較高的藥棉,蘸些牙膏,濕些水,對著光盤劃痕處稍微用些力,以旋轉方式擦拭劃痕(不是旋轉光盤啊!),直到劃痕變得最淺為止。
(2)其實,市面上有一種專用于去劃痕的“四海牌”光盤修復劑(特制有機溶劑),能很有效地除去劃痕。使用時注意:剛買回來時,瓶里的東西是分層的,必須搖勻才能使用。擦拭方法同前。特別注意:這東西有毒,要交給男孩子做,用完后要洗手,MM們不要隨便拿來玩。^v^
(3)藥店里有一種防蚊蟲叮咬、提神的藥叫“二天油”,(注:不是風油精),這東西也能去劃痕,但使用時不要用過量,否則適得其反。擦拭方法同前。
(4)市面上有專用的光盤拋光機,但價格就…… 不推薦使用。因為光盤會變薄。
介紹一下清洗光盤的方法:
(1)如果只是有指紋在上面,就用眼鏡布或專用綢布刷來解決吧。
(2)如果有油漬或不明污垢在上面,就大膽地放在臉盆里,倒入適量洗碗用的“白貓”或“立白”洗潔精,加上水,蓋過光盤,然后手拿藥棉,在水里輕輕地把油漬或污垢擦掉。接著,馬上拿出來,用清水沖干凈,然后甩干水,再用干的棉花把光盤上的水珠吸干,特別是光盤外側面及內圈的夾層入口處的水,一定要擦干,以防氧化。放心,水是不會那么快侵入夾層的。
警告:絕對不能用“酒精” 、“乙醚”、 “錄音機磁頭清洗劑”等有機溶劑來洗光盤!!否則會死得很慘!
2、印刷有文字的這一面(漆保護層)劃傷(透光)修復;
前面已經說過,印刷有文字的漆保護面一旦被劃傷后,輕則就損傷反射層,重則損傷到數據記錄層導致光盤報廢!不論損傷反射層還是損傷到數據記錄層,我們看到的現象都是“透光”。對于損傷到數據記錄層的光盤,我們只好忍痛放棄了;
而很多情況下,只是傷到反光層而并沒有傷到數據層。對于僅傷到反光層這種情況,我們還有方法補救:
(1)方法一: 買一瓶銀色的噴漆待命。將光盤擦干凈后放在一長紙上,(印刷面朝上,光面向下,不要放反了),然后,用銀色噴漆噴上薄薄一層,諒干后再噴上第二層,再諒干,噴上最后的第三層。最后放置24小時完全諒干為止。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利用銀色的噴漆反光成分來充當“反光層”,效果還是不錯的。(如果沒有銀色的,也可以用綠色或藍色噴漆代替,但效果要差些。)
(2)方法二:如果你沒有買到噴漆,可以買綠色或藍色的油性記號筆,涂在劃傷“透光”的地方,代替油漆保護層,這對激光的反射也起一定的作用。不過,效果不比第一種好。
(3)方法三:利用“銀鏡反應” 。(方程式我忘了,不好意思。)讀高中的同學試試吧。
(4)方法四:直接給“透光”的光盤帖上你們平常收集的“貼貼紙”,最好是銀色的那種“激光防偽標簽”。
3、變形的光盤修復
(1)方法一:找兩塊干凈、平整并大于光盤的玻璃,把變形的光盤夾住,然后放重物在上面,壓它一個星期。效果很好!
(2)方法二:把變形的光盤夾到比較厚的書里,然后放重物在上面,壓它一個星期。OK!
什么樣的光盤傷光驅(CD機)--------------------------------
(1)厚度不標準的光盤損傷光驅
我們都知道,標準的標準的CD-ROM盤片厚度為1.2毫米,光驅的中心裝卡孔夾就是能剛好夾住這個厚度的光盤。 如果CD-ROM盤片厚度小于1.2毫米,將導致光盤在高速旋轉的時候由于夾不勞而打滑,使光驅讀取數據出錯,同時會使光驅中心主軸電機受力過大,長期下來會使其損壞;如果CD-ROM盤片厚度大于1.2毫米,將導致光盤在被讀取時,離激光頭的最佳聚焦點較遠,使激光頭聚焦電路時刻處于高度對焦狀態,長期下來會使激光頭主件壽命大大縮短。通常我們比較容易碰到厚度小于1.2毫米的光盤,這都是做光盤的人偷工減料的結果;而“超厚”的光盤比較少見,一般會出現在正版軟件或CD中。
對于厚度不夠的光盤,我們只能給它貼上保護膜來增加其厚度,別無選擇;對于“超厚”的光盤,我們只能用專門的“光盤拋光機”來打薄它。
(2)中心卡孔不標準的光盤損傷光驅
標準的CD-ROM盤片中心裝卡孔為15毫米,如果該孔過小,光盤中心卡孔不能完全套入主軸電機夾,同樣會導致光盤在被讀取時,離激光頭的最佳聚焦點較遠,縮短激光頭主件壽命,同時光盤也容易打滑;如果該孔過大,主軸電機夾不易夾住光盤,同樣也會使光盤打滑。
對于中心卡孔過小的光盤,我們不能人為地擴大中心孔,因為手工很難把它修理得象原來一樣圓,而且容易擴大過頭。
(除非您有 鐵與血 的刻蛋功底 呵呵。 )
(3)“光”的那一面(透明聚碳酸酯)被劃傷的光盤,會大大縮短光驅壽命
從前面的圖得知,光驅激光頭的激光到達光盤的數據層后,將由反射層反射回來獲取數據。如果透明聚碳酸酯被劃花,激光就會在不平整的面發生不準確的“折射”或“漫反射”,不能準確地聚焦到數據層。這樣,光驅會加大激光發射功率、增大聚焦電流反復聚焦來努力讀取光盤數據,時間長了激光頭的激光管很快會老化、聚焦電路也會被“累死”。
(4) 印刷有文字的這一面(漆保護層)劃傷,即“透光” 的光盤,也會傷光驅
漆保護層被劃傷,反光層會脫落,激光不能被準確地反射回來,返回錯誤的代碼給光驅,光驅會誤認為是聚焦不良,同樣會加大激光發射功率、增大聚焦電流反復聚焦來努力讀取光盤數據。效果同前。
(5)變形的光盤會嚴重威脅光驅的“生命”
這里說的變形是指光盤不平了,這樣的光盤放入光驅,會發生如下結果:
A. 由于不平的緣故,導致光盤重心偏移,高速旋轉會使光驅主軸電機軸受力巨大,容易使電機軸彎曲!后果你自己想象吧!
B. 由于不平的緣故,高速旋轉的光盤會上下“波動”,容易發生光盤“打”激光頭的事故!即激光聚焦透鏡會被不平的光盤打歪或擦傷!
所以,請小心使用變形的光盤!!!
“打口”光盤,慎用!!!
什么叫“打口” 光盤? (小聲地說) 就是那些走私過來,被海關用鋸子批量“修理”的光盤。所以這些光盤基本上都有被鋸過的缺口。很多人認為沒有鋸到數據區就大膽地使用這些光盤,因為他們知道光頭是不會讀到缺口那里的。但是啊,鋸過的光盤的重心已不平衡了,導致旋轉慣性變大,傷主軸電機啊!
如果鋸到了數據區,又會怎樣呢?鋸過的缺口會有毛邊,很容易打到激光頭的透鏡上,結果……
三、D版辨別和評價
過去網上流行的是mp3,音質么,大家也不在乎。現在網上都流行ape,許多朋友擔心,我下載的會是D版么?萬一是D版的,音質會很差么?
我買片子,有十幾年的歷史了,Z版、D版雖不多,但也都買過些。我在網上下載APE,也有兩年的歷史了,下載過許多片子,涵蓋了幾乎所有的音樂類型。而且,這里面我確認是D版的,也占了一定的比例。現在就談談我自己的一些經驗和感謝,對大家可能有所啟迪。也希望這段文字能拋磚引玉,使我學到更多的知識。
一、D版唱片的界定
什么是D版唱片呢?
1、非法制作,沒有任何版權的唱片,都屬于D版唱片。包括通過某些渠道混入一些不很規范的正版市場的唱片(雖然上面照樣有某某出版社,版號和防偽標志等)。
2、國內某些小出版社,通過一些手段,規避正規版權,蒙混過關出版的一些片子,我認為也應該歸屬D版。
在這里,我插個笑話,我曾經買過一張10元的小出版社出版的唱片,在上海某新華書店買的,那里不可能有第一條的那種D版片的。但拿回家一放,居然不是這個歌手的原唱,雖然模仿得比較像,但一聽就能聽出來了。你說他侵犯版權么,他說:我又沒有用這個歌手的原唱。你說他欺騙消費者么?他說我又沒寫這是原唱的。暈啊,這是我親身體驗到“D版”。
3、還有一種特例:凡國內出版的,有正規引進手續、版權和出版手續,但網上許多朋友習慣稱之為:“偽正版”。這種唱片最是良莠不齊,下面我們再慢慢討論。
二、音樂類型和D版的關系
一般音樂,我們把它分為兩大類(我想這種分類法不科學,但為了討論方便,姑且為之吧):
1、流行音樂(包括中外流行歌曲,輕音樂,new age等)的D版相當比較多,因為聽眾廣泛,買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學生和中低收入的占相當比例。這個類型的音樂的D版資源種類和數量非常多,價格低廉,一般每張才4元-5元,一般由有印制的正、反面的彩色封套,但沒有CD盒。
2、古典類型的D版相對比較少,如果有,也是比較“耳熟能詳”的曲目、指揮等的唱片比較多,比如“貝多芬”“卡拉揚”等等。冷僻的就不多見,因為做D版的怕賣不動。我發覺古典類型的D版,總體做工比比流行的好些,封套唱片印制也很漂亮,甚至某些唱片(如卡拉揚金碟系列)簡直堪稱D版的精品。
三、D版唱片的制作與質量
D版唱片,質量各不相同,其原因與制作很有關系。
我們能買到的唱片,不論Z版或D版,都是由許多不同地方出版,又有不同廠家壓制的,因此即使是同樣音樂的Z版,不同年代出版的或不是一個地方壓片的,音質也會有區別,何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