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建華:依靠市場力量 改變環保公司“小而散”局面
近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美麗中國目標時間表,意味著到2035年中國環境質量拐點將出現,到2050年大的生態環境拐點一定會出現。
中國證券報:十九大報告提出實現美麗中國目標時間表,對環保行業會有哪些影響?
駱建華:黨的十九大提出兩個時間節點,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2050年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中國環保已經到了一個新時期。就生態環保來說,意味著到2035年中國環境質量拐點一定要出現。大氣方面要消滅霧霾,水方面消滅藍藻、劣五類水。到2050年整個大的生態環境拐點一定會出現,真正實現山青水秀、碧水藍天。如果和歐美國家對標的話,2035年我國將和歐美國家2000年左右的環境質量對標,PM2.5達到20-35左右,2050年和歐美現在的環境治理對標,PM2.5達到10左右。
中國證券報:如何實現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美麗中國目標?
駱建華:要實現上述目標,今后幾十年環保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因為環境治理的問題越往后越難,前面采取簡單的環保措施就可以實現,后面光靠環保措施是不夠的,還要靠經濟措施,實現經濟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基本以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為主,未來要轉型為低碳綠色產業為主。這僅僅靠環保執法還不夠,必須從前端開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消費方式。采取清潔生產技術,生產同樣的產品帶來更小的污染更小的能耗,在消費方式上提倡綠色消費。采用這些綜合措施后,才有可能實現2050年美麗中國目標。
中國證券報:目前我國環保領域有哪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駱建華: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有“三長三短”。其中,生活污染治理是長板,工業污染控制是短板;在工業領域電力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是長板,鋼鐵水泥等非電行業大氣治理是短板;城市污染控制措施是長板,農村地區污染治理還是薄弱環節。接下來就要固長板補短板。
未來政策肯定是要向短板傾斜。工業污染治理可以采取多種措施,現在更多是大棒政策,胡蘿卜政策比較少。建議可以建立環保領跑者制度,對于環保領先的企業實施減稅。
一是可以從環境稅著手,如果排放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環境稅減半征收。二是治理模式要改變,過去是“誰污染誰治理”,以后要變成“誰污染誰付費”,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企業的污染治理才有保證。三是轉變觀念,從過去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為綠色生產方式。從源頭到工藝化的過程完成綠色化改造,提升環保治理水平。
電力行業大氣治理因為有電價補貼政策,電力企業可以將環境成本內部化。而在非電行業大氣治理方面,由于是市場化定價,補貼很難操作。政府應該對非電行業大氣治理采取稅收等激勵政策。
農村污染治理方面更多應該依靠財政兜底。第一步是把農村污水、垃圾收集起來。現在相關設施已經具備,但運行費用還沒有解決。第二步是解決北方農村地區的采暖問題。
中國證券報:第三方治理現在推行難度是否較大?
駱建華:是的,因為排污企業沒有積極性。第三方治理要實現達標排放,治理成本肯定要比企業原有治理成本高,法律上也沒有硬性要求,推行難度較大。可以先從一些工業園區,化工、石油等大的行業來推行第三方治理。
中國證券報:未來環保哪些細分領域充滿投資機遇?
駱建華:工業治理未來市場廣闊,目前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現在工業治理方面,很多環保公司只是賣設備、做工程。如果提供環境服務和第三方治理,將比城市環保市場大很多。因為工業廢水、廢氣治理技術復雜,治理成本更高,收費更貴。一旦執法嚴格,大家不敢偷排漏排后,工業環保市場釋放出來,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未來肯定會有綜合環境服務商出現,為工業企業提供水氣渣一站式解決方案。現在基本還沒有這樣的環保企業,因為氣水土治理的企業分別有不同的技術路線,很多企業在融合,通過并購重組,建立平臺型環保公司。
中國證券報:如何改變環保上市公司“小而散”的局面?
駱建華:最重要的是依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環保公司通過并購收購及資本融合,提高產業集中度。現在該趨勢已經顯現,未來中國可以有上百家大型環保公司。環保公司可以依靠市場力量,從單一的技術研發企業到綜合服務商,逐步把企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