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就業服務邁入信息化時代
“找工作還可以享受專門定制服務,為這個‘福利’點贊!”劉霞是重慶第二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畢業一年沒找到滿意工作的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重慶就業網上提交了自己的基本就業信息。7天后,她手機便接到了一條與自己比較對口的就業崗位信息。目前,劉霞在一家科技公司當職員。
劉霞口中的“福利”,就是我市推出的大學生就業創業定制服務計劃。該計劃通過實名數據篩選比對、人崗信息提前匹配等一系列定制措施,全力幫扶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近年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人力社保局堅持“數據向上集中、服務向下延伸、網絡到邊到底、信息全市共享”的思路,加快推進就業信息化建設各項工作,就業服務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建立人力資源和企業供給兩大數據庫
據市就業局介紹,從2015年起,我市就結合全民參保登記,分三步建立全市人力資源供給數據庫。
第一步,掌握基礎信息。協調聯系,從公安部門獲取全市勞動年齡段內人員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家庭詳細住址等內容)。
第二步,核查基礎信息。對外與衛生計生、民政、扶貧、殘聯等單位,對內與社會保險、勞動關系、技能鑒定等部門進行數據交換,比對核查,補充完善人員參保單位、技能水平、聯系電話等核心內容。
第三步,落實基礎信息。將勞動力信息按照戶籍地分解下發至各區縣、鄉鎮(街道)和社區(村),設計基本信息、技能水平、就失業情況等3大類37小項調查問卷,依托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采取入戶走訪、電話詢問等方式開展調查,并及時錄入人力資源臺賬信息系統。
“只有準確掌握了人的信息以及企業的用工需求,才能真正做到就業服務的精準。”市就業局副局長石屹介紹,這些就業信息并非一成不變,都是定時更新,確保“一池活水”。
截至目前,全市2100萬勞動力信息已全部登記入庫,基本實現了勞動力資源底數清、情況明,為人力資源統籌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為及時掌握和預測重點產業用工需求,提高人力資源供需匹配度,促進重點產業發展,我市還組建了重點企業人力資源服務聯盟,倡議全市電子、汽車、裝備、化醫、材料、能源等支柱產業重點企業作為成員加入。
“通過線上登記、線下采集等方式,按月動態掌握30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的用人需求,建成精準化、廣覆蓋的企業用工數據庫。”石屹說,這樣搭建臺賬的方式,不僅讓就業部門掌握資料信息,做好就業服務,也讓供需雙方找到了平臺,夯實了信息化建設基礎。
引入市場服務模式 就業供需精準對接
在外打工的趙平,從沒想過自己還能成為一名專業技術工。
“注冊了就業信息,居然找到一份好工作。”趙平說,今年9月,一場招聘會上,他在人力社保部門工作人員指導下掃了二維碼,然后在網站平臺上注冊了一個賬號。
不久,他收到一條短信。“短信是藍金領人力資源綜合服務平臺發來的,推薦我參加鉗工培訓,不僅免培訓費,還推薦對口工作。”經過一個月的培訓,趙平拿到中級鉗工證書。有了證書,他很快就在一家機械制造公司找到了工作。“比起以前打小工,收入和福利都要高。”
“工作難找。”許多打工者感慨。“工人不好招。”不少企業為之頭疼。崗位稍微有點技術門檻,就很難招到合適的人。而市人力社保部門引入的市場服務模式,通過購買第三方專業化線上線下服務,建立藍金領人力資源綜合服務平臺,用大數據手段有效緩解了供需兩難。
截至目前,藍金領人力資源綜合服務平臺訪問量突破2000萬人次,提供就業創業培訓服務21.7萬人次,新錄入新成長勞動力信息20萬人,動態更新人力資源數據811.7萬人。
“基于大數據,完善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的‘自畫像’,可實施就業供需的精準智能匹配和雙向主動推送。”石屹介紹,求職者在平臺注冊后,根據提示逐步操作,便可形成標準化的個人簡歷,簡歷將被精準投放給符合要求的企業,而我市3000家重點企業一旦出現匹配的崗位,求職者也能在第一時間收到通知。
未來兩年將打造“重慶智慧就業”信息化服務平臺
據分析,當前我市就業總量壓力依然較大,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亟需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就業創業服務水平。
市人社局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按照市委、市政府就業信息化建設的總體部署,結合人社部“互聯網+人社”推進座談會上提出的“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工作要求,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5+1+N”的“重慶智慧就業”信息化服務平臺:“5”為5個線上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線上招聘求職、培訓、創業、政策經辦和服務監控平臺);“1”為可視化智能決策展示平臺;“N”為后續擴展整合的市場化服務平臺。
“在未來兩年,我市通過搭建‘重慶智慧就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將為市內外求職者、企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線上線下招聘求職、培訓創業及辦事等服務,為管理機構提供業務經辦與數據監控、檔案一體化、智能分析預警等服務。”石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