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丨中法核能合作:重新平衡的"師徒"關系
中法核能合作從“法方為主,中方為輔”走向“共同設計、共同建造”
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其中核能領域的合作是此次馬克龍訪華重點之一。期間,廣東臺山核電站1號機組成為European Pressurized Reactor(以下簡稱“EPR”)全球首堆工程揭牌;中核集團董事長和法國新阿海琺集團簽署相關協議備忘錄,與法國法馬通公司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
中法核能合作由來已久,中國第一座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便是引進法國技術建設的。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中法核能合作從“法方為主,中方為輔”變為“共同設計、共同建造”。
從大亞灣到EPR首堆
提到中法合作的核電站,就不得不提大亞灣。1978年,中國政府決定向法國購買兩座核電站設備。1987年,我國引進法國技術開工建設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大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奠定了雙方合作的基礎。電站引進了法國的核島技術裝備和英國的常規島技術裝備進行建造和管理,并由一家美國公司提供質量保證。期間大亞灣核電站設備進口率超過99%。
伴隨著中國核電的發展,中法核能合作從未間斷,2009年,采用法國三代EPR核電技術的臺山核電一期工程動工,并于2015年12月30日,臺山核電1號機組進入冷試階段。領先于率先開工的芬蘭奧爾基洛托3號機組與法國弗拉芒維爾3號機組。目前臺山核電1號機組進展均超前,將成為全球首個投產的EPR核電機組。據2017年12月29日中廣核電力發布的公告,臺山1號機組已完成熱態功能試驗,2號機組處于設備安裝階段。兩臺機組預期商運時間分別為2018年及2019年。
除國內技術合作外,2015年10月21日,中廣核與法國電力集團簽署了英國新建核電項目一攬子協議,將共同投資建設英國三大新建核電項目。
30多年來,中國不斷吸取世界核電技術發展成果,通過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和持續的自主創新,到現在已實現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的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設和自主運營,基本形成核電完整的工業體系,并設計研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機組華龍一號。當前,中廣核與法國電力集團正就華龍一號接受英國通用設計審查開展密切合作。此外,中廣核與法國電力集團正就華龍一號接受英國通用設計審查開展密切合作。
中廣核董事長賀禹表示,核能合作是中、法兩國經濟、技術合作領域的重要內容,30多年來與法國企業在核電領域的合作從未間斷,從大亞灣到臺山,再到英國,三個階段見證了中廣核的成長和中法核能合作的不斷深化。在這期間,中法企業從“師徒關系”走向對等的戰略合作。
從技術提供到全產業鏈合作
此次中法核能合作簽署的協議中,除核電項目外,還涉及核電產業鏈后端。中核集團和法國新阿海琺集團(以下簡稱“新阿海琺”)簽署相關協議備忘錄,與法國法馬通公司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這兩份文件的簽署是落實《中法兩國深化民用核能合作的聯合聲明》的具體舉措,也將將開啟中法核能合作新紀元,進一步推動中法兩國乃至全球核能未來發展。
據了解,中核集團與新阿海琺簽署的協議,其主要內容是雙方關于建設核燃料后處理與再循環大廠的商務協議。 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曾表示,讓法方覺得與中方的談判的困難之處在于,中方對核燃料后處理與再循環技術的需求不是單純的進口與模仿,而是是改進該技術,為此談判雙方把重點放在技術轉讓價格。
與核電發展相比,中國核燃料后處理與再循環的發展相對滯后。中核瑞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薛維明表示,核電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鈾資源利用與高放廢物安全管理是兩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事實上,乏燃料處理能力不足是世界性的問題。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全球核電站累計產生乏燃料約40萬噸,只有約10萬噸進行了后處理,其余大多數都貯存在核電站內,而且乏燃料累積量正在以每年約1.1萬噸的速度增加。面對這一基數,各國都在探索核燃料后處理與再循環技術。在此問題上, 我國堅持“立足自主,國際合作”的原則,以實現更快更好的核能技術進步。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已經逐漸成為全球核電市場的有力競爭者之一,此次中法簽訂的協議是中國在乏燃料后處理技術上“立足自主,國際合作”的寫照,新阿海琺CEO顧菲表示,中核與新阿海琺在達成合同協議方面做出了努力,現在已經看到有非常積極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