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傳奇》之觀后感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楚漢之爭絕對算得上是最為混亂也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段歷史之一,在秦王朝猝不及防轟然坍塌之后,所有人迎來了一場“黎明之前的混戰”。在這場戰爭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漢高祖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二人以及圍繞他們展開的一次次較量。
楚河漢界,在不知道誰是劉邦誰是項羽的時候,父親的象棋上早已知曉。原只知漢高祖劉邦,西楚霸王項羽。通過“楚漢傳奇”這部劇對秦末、漢初這段歷史又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
這一場博弈既是劉、項雙雄的對決,同時也是劉、項團隊之爭。一個是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個是屢敗屢戰的漢代梟雄!劉邦以一介布衣,百戰百敗,緣何最終逆襲,成為漢代開國皇帝?
劉邦自問自答:“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
簡析劉之性格:
1、芒碭山上兄弟們手足情深、樂善好施。正因用人得當所以天下英雄歸之。
2、在去營救假楚王的途中,聽說項羽已攻下城池,順勢改投項梁,計謀可見一斑。
3、項梁被章邯圍困于定陶城時,面對章邯大軍,各路起義軍做鳥獸散,劉邦明知寡不敵眾,仍前去救援,可見之勇。
4、鴻門宴的退讓避免了全軍覆沒,為了讓項羽蒙蔽坦然承認自己弱小。利用項伯打出感情牌,接著說明和項羽的戰略分工,再言及自己無意立下了大功,終沒料自己對項羽的赤膽忠心卻遭到了不詳其名的小人的“離奸”。寥寥數語,卻分析得鞭辟入理,有理有節,使項羽對他的猜忌全部撇清。只見其能屈能伸識時務。
5、兵敗彭城時,一度消極,退隱江湖。通過調整在劣勢局面中復出,這體現出的不是僅僅是堅韌的意志力,更是引咎自責的君王魄力。
6、出身草莽,能平等對待天下之士,為達目標堅定不移的意志力更是耐人深思。
7、每次攻下城池少有擾民,未有屠城之舉。正所謂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最終大勢所趨成就霸業。
談及項羽:
一個在歷史上被人崇拜的失敗者。多少有些許惋惜!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剛愎自用。
1、彭城之戰率幾百兵馬沖殺數十萬合縱軍隊平原戰爭,仍能力掃千夫可稱軍士奇才。
2、目標明確,殺伐果斷。雖嫉惡如仇,但也為人殘暴,坑殺秦卒二十萬余成為歷史大過。
3、剛愎自用不聽良言,屢次錯過翻身良機。
4、生性多疑,滎陽之戰,本占優勢,卻因離間計痛失范增。
5、對劉邦家人一直只囚不殺,也算堂正之士。
6、感情上對虞姬可謂忠貞不二、癡情不已。古之帝王鮮有聞之。
7、愛憎分明后的任人唯親,最終從順應歷史潮流走向烏江自刎。
麾下可謂猛將如云,有投靠項家軍的秦將、鐘離眜、季布、章邯、司馬欣、英布,也有親信虞子期跟龍且,早期韓信也在其麾下任執戟郎中,后因不被重用而出走。謀士亞父范增足智多謀鞠躬盡瘁,最后也落到活活氣死的下場。
在初期的戰爭中所向披靡,項羽團隊準確意義上是一支團結的強大軍隊。但因其自身上存在缺點而又不加改正,不聽勸阻,一步步走向末路,最終落得四面楚歌。正如張可氏詩云:“垓下將軍夜枕戈,半夜忽然聞楚歌。詞酸調苦不可聽,拔山力盡將如何。將軍夜起帳前舞,八千兒郎淚如雨。”
反觀劉邦,雖出身卑微,沒有受過系統的禮法教育,這種“非有上下禮節”的作風,在某種程度上更能認識到賢能的過人之處,真正把“賢”“能”作為選擇人才的標準。為了招募人才,劉邦本著“英雄莫問出處”的原則,只要是人才,都能收而用之,包括貴族張良、小吏蕭何、游士陳平、屠夫樊噲、“流氓”韓信、“強盜”彭越等。尤其是對項羽舊部將領韓信和陳平的任用,更體現了劉邦過人的領導才能。一時間“天下之士歸于漢王”“豪杰英才皆為之用”。這個團隊更像是一個國家分工明晰、井然有序,最終走向成功。
從古論今,企業發展,首先是志向、其次是人才、再其次是努力奮斗。劉邦,值得學習的榜樣。個人英雄主義充其量只能使企業實現從0到1的發展,只有通過有效授權,搭建優秀團隊,真正做到“使眾人行”,才能使企業實現從1到∞的跨越。